心安即是归处
2024-08-21 09:13:0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湖南法治报 | 编辑:左爽 | 作者:杨友林 | 点击量:52769         

别土日长,怀乡愈深。

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的家乡有个因传说而得的名字——仙神沟村,全村近三千人,五成以上姓杨,我亦如此。

做为土生土长的仙神沟村人,脑海里的往昔记忆诸多,水井、古树、石板路、老房子……最难以忘怀的却是幼时家门口的那条小沟。

传说小沟是仙人踩出来的,只因沟两旁排列着美观的小石头,部分石头上面留有“仙人的脚印”。仙神沟村地势高于贤水河,却又离河太远,全村几百亩稻田仅靠两个水库灌溉,这条串通全村的小沟与两个水库共同完成灌溉几百亩稻田的使命,自此居功甚伟。

小沟旁,树木郁郁葱葱,其中几颗白杨树格外吸人眼球。每当春笋来际,如油的春雨裹挟着春风,令村庄披上绿意;而细雨霏霏时,溪水波光粼粼,仿佛一层薄纱覆盖其间,轻盈而隐约,让人浮想联翩;再至夏季,蛙鸣虫叫,此起彼伏,加上蜻蜓翻飞,小沟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,上演着一场气势恢宏的交响乐。

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年好景看春耕。春分刚过,气温回升,正是春耕备耕好时节。这时候,乡亲们会将犁耙等农具拿到沟里浸泡,让那些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农具提神聚气征战春耕。而男人们犁田耙田归来,也打着赤脚扛着犁耙,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到小沟,清洗掉身上和农具上的泥巴,人也变得精神爽快。

功劳甚大的除沟之外,还有与沟相伴的两口古井,一口饮用,一口洗菜,日出月白,默默滋养着村民。老人们说,这两口位于村庄中心的古井,以前的水更清、更甜,恰像一把马勺,所以被称为“马勺井”。马勺坚忍不拔,一如老人们对子孙后代有吃苦耐劳精神的期许。

儿时在村小读书,学校就在小沟旁,离水库不远,顺着小沟200米左右便至水库。小学仅有五个班,五名本村的民办教师在此授课,其中,尤数我班的班主任严肃而诙谐,有着独特的教育方法。跟其他学校一样,夏季防溺水教育是必不可少的,但顽劣的乡野小孩偶尔便会冲破大人设下的警戒线。

记忆里的夏天,正在村小读书的我,和几个发小偷偷溜到水库洗澡。幼时的小孩没有皮带,腰间扎的都是裤头带。泡在水里享受愉悦的我们忘了上课时间,被悄悄寻来的班主任拿走了裤头带。等几个小孩儿上岸后,只得双手提起裤子走进教室。班主任见了,并不责骂,只是叫我们提起裤子上课。那份狼狈与羞愧,在我们心里拓下印记,难以忘怀。

与我们争着下水洗澡的,还有村里的耕牛。村里水牛多,炎炎夏日,水牛最爱泡在水里。牛洗澡时,往往悠闲散淡,无忧无虑。一些小牛下水,顽皮时相互追赶,在水面犁出一道道水波,荡漾开来,煞是好看。更有雨前低飞的蜻蜓,在水面绕来绕去,逗得孩子们找来竹条随手乱打,被打中的蜻蜓跌入水中,成为鱼儿的美食。

秋天来临,白杨树的树叶由深绿色逐渐转变为淡黄色,暮秋风起,几片落叶被秋风吹起,飘飘荡荡,落在小沟里,仿佛在给涟漪贴上标签。

寒冬到来,门前小沟变得有些沉默,光秃秃的白杨树如同玉树,展示出雕塑般的风采。而小沟的边缘有时候会结成薄冰,孩子们喜欢将小石子砸向冰层,听那一声声脆响……

很多时候,每当夜深人静,我都能听见内心的吟唱,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。于我而言,故乡就是人生底牌,无论漂泊多久、多远,我都走不出我的故乡。

作者:湖南法治报永州站站长 杨友林

责编:左爽

一审:曾金春

二审:伏志勇

三审:万朝晖

来源:湖南法治报

关于我们-商务合作-法律声明-联系我们
广告热线:0731-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:湘ICP备19000193号-3 版权所有: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《湖南法治报》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